国际业务贡献最高达46%!头部券商"出海"触底反弹,新加坡成"新宠"

2023年,部分头部券商的国际业务触底反弹,开始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,重新贡献了超过20%的营收,有的甚至高达40%。证券时报·券商中国记者统计,中金国际、华泰国际、中信国际等香港头部中资投行去年营收都超过100亿,同比增幅为24%、31%、13%,成为母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。

从业务发展战略看,这几家代表性的券商系中资投行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:中金国际稳抓香港IPO等股权融资的市场份额,走的是精兵强将的投行路线;华泰国际走的是科技驱动型路线,对接境内外全业务链;中信国际则股权融资、财富管理等业务一手抓,持续开拓境内外客户。

近年来,在证监会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的号召下,具备先发优势的头部券商仍在加码拓展境外市场,把香港市场作为桥头堡,现已向东南亚、美国、欧洲拓展,尤其是新加坡,正逐渐成为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的“新宠”。

头部券商国际业务触底反弹,收入贡献最高46%

中资券商“出海”,将香港市场视为国际化之路的桥头堡,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布局,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外资投行同台竞技。30年过去了,14家上市券商实现A+H股两地上市,个别头部券商还发行GDR登陆了伦敦交易所,将业务触角伸向东南亚、美国和欧洲。

中资券商历经了几次重要的发展机遇,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部分外资机构撤出,中资券商的竞争力开始崭露头角,而后随着境内外互联互通机制推出、中概股回归、中资地产美元债的蓬勃发展,中资券商在香港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。

近年来,中资券商在香港IPO等股权融资市场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。2023年香港IPO保荐家数,中资投行的市场份额占比为65.24%,同比提升了11.28个百分点。其中,中金国际作为保荐人主承销港股IPO项目20单,市场排名第一;中信国际承销香港市场IPO项目12单、再融资项目6单,排名中资券商第二。



但这期间,中资券商也历经波折,原来处在第一梯队的海通国际掉队了,行业头部和尾部的业绩表现分化也非常大。2021年后,因房地产下行周期影响,中资券商在随后两年业绩滑坡明显,部分中资投行自营资金配置了大量的中资地产美元债,导致巨额亏损,几乎吞噬掉过去几年苦心经营的成果。

不过2023年业绩触底反弹,以中金、华泰、中信等为代表的香港头部中资券商回到持续增长的轨道上。证券时报·券商中国记者统计,去年境内市场A股也同样面临短期波动的情况下,头部券商“两中一华”的国际业务成为了一大亮点,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%—30%,对母公司营业收入的贡献也都超过了20%。

这几家第一梯队的中资投行中,具备合资基因的中金国际业务的业绩贡献相对稳定,过去几年资产和营收占比都超过了25%,去年对中金公司的收入贡献提升更明显。中金国际的总资产1802.31亿港元,占中金公司资产总额的比例为26.16%,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16.90亿港元,净利润36.22亿港元,对母公司的营收贡献高达46%,对母公司的净利润贡献超过50%,人均创利很高。

2023年,华泰证券的国际业务收入79.26亿元,同比增加19.49%。其中,华泰国际的表现可圈可点,港股IPO保荐项目数量位居市场第二,GDR发行项目数量位居首位;服务于投顾的美国第三方金融平台AssetMark的总规模突破1000亿美元,市场占有率第二。

中信证券则凭借着综合实力,拓展国际客户,港股市场的股权融资市占率领先,同时加快了财富管理的全球化布局,不仅在香港设立中信证券企业家办公室(香港)服务品牌,也推出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平台,境外财富管理产品销售收入同比翻倍。2023年,中信证券国际实现营收113亿元,同比增长13.29%,净利润同比翻倍增长。但人员成本较高、利润率相对较低,还属于成本投入阶段。

中资券商业绩分化加剧发展战略谋变

中资券商“出海”至今,已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,尤其在股权融资领域,投行集中度很高,竞争格局分化加剧。

证券时报·券商中国记者获悉,目前除了几家代表性的头部券商之外,其他香港中资券商的处境比较艰难,IPO等股权融资很难分得一杯羹,即便作为全球协调人参与承销也只是勉强得到一点市场份额,几乎不赚钱。

传统经纪业务则面临香港本土券商的竞争,且市场空间有限,零售客户很难再有增量。近年来,已有不少香港本土经纪商停业,包括一通投资、中汇资本投资、和升证券、中安证券等。若想跨境在内地市场拓客和展业,目前受监管收紧和政策限制基本难以施行。去年底,监管曾发文,限制国内券商及海外子公司新增内地客户进行离岸交易。

早几年,中资券商在香港也有过红利期,主要表现为监管支持“走出去”,而当时香港市场融资成本低,开展孖展、股票质押、自营投资等重资本业务,有着可观的利差空间,但这种发展模式后来吃了很多亏,甚至栽了跟头,包括国信香港、兴证国际、海通国际等中资券商,都因此先后受到不同程度拖累。

目前,中资券商的竞争环境恶化,或者说竞争格局分化加剧,其中主要原因在于:

一是港元挂钩美元低利率的时代过去了,随着美联储加息,融资成本优势不再,重资本的发展模式遇到阻力。孖展、股票质押等融资类业务需要资本金支撑,且股票市场波动对抵押品的估值影响很大,容易形成坏账。

二是房地产下行周期拖累中资金融机构。过去,中资地产美元债的发行和承销提升了中资投行的市场份额,同时还有不少自营资金参与认购,但近两年房地产陆续爆雷,造成大额亏损。

三是中资券商发展模式的同质化程度严重,前有强敌国际投行,后有香港本土券商,市场空间受限,盈利模式相对单一。

不过可喜的是,第一梯队的头部券商仍然走出了谷底,重资本业务仍然会是中资券商的发展重点之一,但战略谋变,业务布局开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:

比如,中金国际稳抓香港IPO等股权融资的市场份额,常年排名市场第一,2023年底仅有员工62人,走的是精兵强将的投行路线,实力可与国际投行匹敌。

比如,华泰国际走的是科技驱动型路线,对接境内外全业务链,除了IPO等股权融资、GDR发行之外,此前收购的第三方金融平台AssetMark在美国市场的资管规模还在增长。

比如,中信国际则从股权融资、财富管理等业务一手抓,这源于最早收购的里昂证券打下了经纪业务基础,且中信证券一直坚持国际化和全业务链的布局,持续开拓境内外高净值客户,韩国、马来西亚表现逆势上升。

从业务发展模式来看,重资本发展模式遇到困难,更多的中资券商需要考虑发展客需型业务,即回归中介本源。2023年,国泰君安的国际业务营业收入21.63亿元,占营业收入的5.99%,同比增加54.96%,营业利润率同比上升29.97个百分点,主要就是得益于香港子公司金融工具投资收益的增长,即衍生品客需型业务。

加快国际化布局,新加坡市场成为“新宠”

“开弓没有回头箭”,中资投行从香港起步“走出去”,30年国际化之路充满波折,不过头部券商要做大做强,国际化布局还需进一步扩展。

2023年11月,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“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”。证监会表示,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、集团化经营、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,至2035年形成2家至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投行和投资机构。

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在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一流投行需具备九大特征,包括具有遍布全球的强大客户网络,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标的资产,实现撮合交易的功能;国际化程度高,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,在全球股债融资、并购等领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;具有专业化、多元化、国际化的强大的人才队伍,能够汇聚业内最为优秀的人才。

从国际化的网络布局看,近年来,继香港之后,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成为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的“新宠”。2023年,中信证券在新加坡设立财富管理平台,华泰国际在新加坡开展证券交易及企业融资业务,国泰君安国际则对新加坡子公司进行增资。

这与新加坡的华人圈和经济活力不无关系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数据显示,2018年至2022年2月底,新加坡家族办公室的数量从27家增长到超过400家,增长超13倍。前不久,新加坡宣布对华免签,出境旅游可能迎来增长,中资券商“出海”布局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的步伐也可能会加快。



记者观察:投行国际化之路“道阻且长”

年初,香港联交所挂牌14年的海通国际完成私有化,正式退市。这家中资券商曾在香港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,凭借着国际业务为海通证券带来营收贡献一度超过30%,而如今折戟退市,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近130亿,真是成也地产债、败也地产债。

值得思考的是,海通国际是中资券商踩雷地产美元债的孤例吗?还是行业普遍面临的房地产下行周期风险?抑或重资本展业模式受到的挑战?

不可否认的是,房地产过去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,融资需求之大、资金周转时间之长、曾经收益率之高,这样的行业属性注定和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。香港除了券商系的中资投行之外,还有银行系的中资投行,同样难以抵挡投资地产美元债的诱惑,区别可能在于投资规模、风险把控、应对措施等不同而已。

更准确地说,过去香港的融资利率较低,低廉的融资成本再配上高息债券,或者开展融资类业务,都可以赚取可观的利差收益,但这也导致了中资投行后来的风险和坏账。国信香港、广发香港、海通国际曾先后在孖展、外汇投资、房地产美元债等上栽了跟头,这些都是重资本业务。

海通国际巨亏的原因,主要在于投资亏损,包括不断爆雷的中资地产美元债投资、股票、股权投资损失等,此外还有抵押品减值计提的坏账。不幸的是,这一切都发生在港股市场震荡下行的情况下,这两年香港IPO募资和证券交易不景气,可谓雪上加霜。2023年海通国际净亏损72.91亿元,如今私有化之后,海通证券也要慢慢化解债务和坏账。

这些年来,香港中资投行吃的亏不少,国际化之路并不顺利。尽管证监会多次鼓励券商“出海”,加快打造一流投资银行,头部券商也铆着一股劲要成为国际化投行,但相对来说,中资投行国际化之路还存在不少短板,包括人才、风控、衍生品等。

一是国际化人才不足,熟悉海外市场、交易规则、展业模式、产品结构等的人才还比较欠缺,即使中金国际走的是精英投行路线,2022年只有30人,2023年增至62人,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储备?中信国际倒是有1882人,经纪人84人,但业务结构跟中金不尽相同。

二是风险管理和把控能力不足,中资券商在香港走过的弯路也相当于交了“学费”,暴露出来的风控短板值得反思,是否外资投行早就有过类似的发展历程?成熟市场如何应对金融危机?

三是金融衍生品经验不足,不管是外汇、利率,还是股票衍生品,境外市场品种繁多且结构复杂,某些品种在我国可能还是新生事物,排除对交易规则不明了的可能性,中资投行要与国际投行成为交易对手是否做好充分准备?

总之,我国投行的国际化之路是“道阻且长”,当前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趋势下,只能直面竞争、提前备战。

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本文地址:http://haiyangri.com.cn/post/2460.html

相关推荐

中国股市庄家的神秘面纱

中国股市庄家的神秘面纱

在中国股市中,庄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,庄家通常是指拥有大量资金和筹码的投资者,他们可以通过控制股价来获取利润,虽然庄家的存在已经被...

投资理财 2天前 0 9

股市下午交易时间深度解析

股市下午交易时间深度解析

下午交易时间的重要性在股市中,下午交易时间是一个关键阶段,它涵盖了从下午1:30到3:30的时间段,这个阶段,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都在密切...

投资理财 2天前 0 5

股市搞笑段子大赏

股市搞笑段子大赏

股市版“小猪佩奇”:上上下下,炒股就像做运动,上上下下,别太在意,只要别被猪撞到脑袋就好。股市版“小马过河”:有人问:“股市的水深不深?...

投资理财 2天前 0 5

发布评论